小管,小球,碳酸,正常,功能

提問: 腎 問題補充: 我們如果一天喝很多很多的水,腎臟會不會累?會不會超負荷了?2008-03-13 20:26 提高懸賞10分 2008-03-13 20:26 有沒有簡單點的回答啊? 医师解答: 此答案由管理員代為選出【部位】  腎臟的位置:右腎門針對第二腰椎橫突,左側針對第一腰椎橫突,右腎由于肝臟關系比左腎略低1-2厘米。正常腎臟上下移動均在1-2厘米范圍以內。腎臟是在橫膈之下,體檢時,除右腎下極可以在肋骨下緣捫及外,左腎則不易摸到。   腎位于脊柱兩側,緊貼腹后壁,居腹膜后方。左腎上端平第11胸椎下緣,下端平2腰椎下緣。右腎比左腎低半個椎體。左側第12肋斜過左腎后面的中部,右側第12肋斜過右腎后面的上部。  腎門的體表投影:在腹前壁位于第9肋前端,在腹后壁位于第12肋下緣與豎脊肌外緣的交角處,此角稱腎角或背助角。腎病變時,此處常有壓痛或叩擊痛。 腎的體表投影:在后正中線兩側2.5cm和7.5~8.5cm處各作兩條垂線,通過第11胸椎和第3腰椎棘突各作一水平線,腎即位于此縱橫標志線所組 成的兩個四邊形范圍內。此范圍內如有疼痛等異常表現時,常提示腎有病變。腎的位置可有變異,位于盆腔或髂窩者為低位腎;若橫過中線移至對側,則為交叉異位腎。腎的位置異常比較少見, 在腹部腫塊的診斷中,應注意與腫瘤相鑒別。  臨床上常將豎脊肌外側緣與第12肋之間的部位,稱為腎區(脊肋角),當腎有病變時,觸壓或叩擊該區,常有壓痛或震痛。  【形態】  腎臟為成對的扁豆狀器官,位于腹膜后脊柱兩旁淺窩中。約長10-12厘米、寬5-6厘米、厚3-4厘米、重120-150克;左腎較右腎稍大,腎縱軸上端向內、下端向外,因此兩腎上極相距較近,下極較遠,腎縱軸與脊柱所成角度為30度左右。   腎為成對的實質性器官,紅褐色,可分為內、外側兩緣,前、后兩面和上、下兩端。腎的外側緣隆凸,內側緣中部凹陷,稱腎門,是腎盂、血管、神經、淋巴管出入的門戶。這些出入腎門的結構,被結締組織包裹,合稱腎蒂。由腎門凹向腎內,有一個較大的腔,稱腎竇。腎竇由腎實質圍成,竇內含有腎動脈、腎靜脈、淋巴管、腎小盞、腎大盞、腎盂和脂肪組織等。   腎的內緣中央有一凹陷,稱為腎門。腎血管、淋巴管、神經和輸尿管均由此進出,這部分結構總稱腎蒂。 腎外緣為凸面,內緣為凹面,凹面中部為腎門,所有血管、神經、及淋巴管均由此進入腎臟,腎盂則由此走出腎外。腎靜脈在前,動脈居中,腎盂在后;若以上下論則腎動脈在上,靜脈在下。 【構造】  腎臟內部的結構,可分為腎實質和腎盂兩部分。 在腎縱切面可以看到,腎實質分內外兩層:外層為皮質,內層為髓質。 腎皮質新鮮時呈紅褐色。由腎小球和曲小管所構成,部分皮質伸展至髓質錐體間,成為腎柱。 腎髓質新鮮時呈淡紅色,為10-20個錐體隨構成。腎錐體在切面上呈三角形。錐體底部向腎凸面,尖端向腎門,錐體主要組織為集合管,錐體尖端稱腎乳頭,每一個乳頭有10-20個乳頭管,向腎小盞漏斗部開口。 在腎竇內有腎小盞,為漏斗形的膜狀小管,圍繞腎乳頭。腎椎體與腎小盞相連接。每腎有7~8個腎小盞,相鄰2~3個腎小盞合成一個腎大盞。每腎有2~3個腎大盞,腎大盞匯合成扁漏斗狀的腎盂。腎孟出腎門后逐漸縮窄變細,移行為輸尿管。 腎的基本組成和功能單位,稱為腎單位。 每個腎單位由腎小體和腎小管組成。 【機理】  腎具有強大的根據機體需要調節水排泄的能力,以維持體液滲透濃度的穩定。從腎小球濾出的水分近80%在近端小管及髓袢降支被重吸收。這部分水的重吸收與溶質的重吸收有關,鈉自小管腔面的吸收為被動的,它伴隨與氫離子交換,葡萄糖、氨基酸及磷酸鹽的吸收則以彌散形式進入細胞,而在細胞基側膜有Na+、K+-ATP酶,主動將鈉泵入細胞間液,以保持細胞內鈉平衡。腎對尿液的稀釋濃縮主要發生在集合管。濾液進入髓袢后,通過逆流倍增機制而被濃縮。腎臟自皮質到髓質,組織間液的滲透濃度逐漸升高,到腎乳突處最高。髓袢各段通透性不同,髓袢降支對水容易透過,尿素較難,而氯化鈉則極少能滲透,故水分不斷向組織間透出,管腔內氯化鈉濃度不斷升高;而髓袢升支細段則對鈉離子有高度通透性,對尿素有中度通透性,但水則不易透過。因此在升支管腔中,鈉濃度逐漸降低,而尿素濃度則有升高。總之,調節人體水及滲透壓平衡的部位主要在腎小管,只有在腎功能嚴重衰退,濾過率極度減少時,腎小球也可影響水的排泄。影響腎稀釋濃縮機能的因素很多,如抗利尿激素、慢性腎功能不全、利尿劑等。【功能】分泌尿液,排出代謝廢物、毒物和藥物:  腎血流量約占全身血流量的1/4~1/5左右,腎小球濾液每分鐘約生成120mL,一晝夜總濾液量約170~ 180L。濾液經腎小管時,99%被回吸收,故正常人尿量約為1500mL/d。葡萄糖、氨基酸、維生素、多肽類物質和少量蛋白質,在近曲小管幾乎被全部回收,而肌酐、尿素、尿酸及其他代謝產物,經過選擇,或部分吸收,或完全排出。腎小管尚可分泌排出藥物及毒物,如酚紅、對氨馬尿酸、青霉素類、頭孢霉素類等;藥物若與蛋白質結合,則可通過腎小球濾過而排出。 調節體內水和滲透壓:  調節人體水及滲透壓平衡的部位主要在腎小管。近曲小管為等滲性再吸收,為吸收Na+及分泌H+的重要場所。在近曲小管中,葡萄糖及氨基酸被完全回收,碳酸氫根回收70%~80%,水及鈉的回收約65%~70%。濾液進入髓袢后進一步被濃縮,約25%氯化鈉和15%水被回吸收。遠曲及集合小管不透水,但能吸收部分鈉鹽,因之液體維持在低滲狀態。 調節電解質濃度:  腎小球濾液中含有多種電解質,當進入腎小管后,鈉、鉀、鈣、鎂、碳酸氫、氯及磷酸離子等大部分被回吸收,按人體的需要,由神經內分泌及體液因素調節其吸收量。 調節酸堿平衡:  腎對酸堿平衡的調節包括:①排泄H+,重新合成HCO3-,主要在遠端腎單位完成;②排出酸性陰離子,如SO42-、PO43-等;③重吸收濾過的HCO3-。 內分泌功能:  可分泌不少激素并銷毀許多多肽類激素。腎臟分泌的內分泌激素主要有血管活性激素和腎素、前列腺素、激肽類物質,參加腎內外血管舒縮的調節;又能生成1,25-二羥維生素D3及紅細胞生成素。 總之,腎臟是通過排泄代謝廢物,調節體液,分泌內分泌激素,以維持體內內環境穩定,使新陳代謝正常進行。   為維持正常的排泄功能,腎血流量一般保持在恒定范圍內,腎小球濾過率約120mL/min。腎臟有自身調節功能,通過管球反饋、腎神經及血管活性物質等環節調節腎血漿流量,使腎小球濾過率維持在一定的范圍內。腎小球濾過率受毛細血管內壓、腎血漿流量、動脈血白蛋白濃度及濾過膜的通透系數的影響,當血壓過低,腎血漿流量減少,血漿膠體滲透壓增高,或通透系數下降時,腎小球濾過率顯著降低或停止。腎小球濾過膜對大分子物質具有屏障作用,濾過膜的屏障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機械性屏障,與濾過膜上的孔徑大小及構型有關;二是電荷屏障,腎小球濾過膜帶負電荷,可以阻止帶負電荷的白蛋白濾出。在某些病理狀態下,濾過膜上的負電荷消失,使大量白蛋白經濾過膜濾出,形成蛋白尿。   尿素、肌酸、肌酐為主要含氮代謝產物,由腎小球濾過排泄,而馬尿酸、苯甲酸以及各種胺類等有機酸則經過腎小管排泄。主要通過腎小管上皮細胞向管腔內分泌的途徑來排泄代謝廢物,以腎小管近端排泄為主,除排泄有機酸外,還排出許多進入體內的藥物,如慶大霉素、頭孢霉素等也從近端腎小管排出。   當血液流經腎小球時,除血細胞和分子量比血紅蛋白大的蛋白質外,所有物質都隨水分濾至腎小囊腔內,稱為原尿。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各類物質又被選擇性重吸收回血液,其余形成尿液。其中對機體有用的物質,如葡萄糖全部重吸收,水、鈉、鉀、氯等大部分重吸收;對機體無用或有害的物質,如尿素、尿酸、磷酸根等只少量重吸收,肌酸酐全部不吸收。除重吸收外,腎小管和集合管還有分泌與排泄的功能,如尿中的氨,絕大部分由腎小管和集合管所分泌,故雖然一晝夜內從腎小球濾過的原尿總量可達100~200升;但每天排尿量只有1~2升,而且其成分與血漿有很大差別。   排泄是機體物質代謝全過程中的最后一個環節,是機體最基本的生命活動之一。腎臟的基本生理功能是生成尿液,從尿中排出各種需要消除的水溶性物質。腎臟泌尿活動的生理意義,一方面是排泄上述各種新陳代謝的終產物以及進入體內的藥物和異物等;一方面又調控體液的容量及其成分的排出,保留體液中各種對機體有用的營養物質和重要的電解質,如鈉、鉀、碳酸氫鹽以及氯離子等,排出過多的水和電解質,尤其是氫離子。由于從腎臟排出的物質種類最多,數量很大,而且可隨著機體的不同情況而改變尿量和尿中物質的排出量,在調節機體的水和滲透壓平衡、電解質和酸堿平衡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腎臟已不再被認為是單純的排泄器官,而是機體內環境調節系統甚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此外,腎臟還能產生多種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質,即兼有一些內分泌功能,例如產生促紅細胞生成素、腎素、前列腺素和高活性的維生素D3等,能起到調節血壓、促進紅細胞生成和調節鈣磷代謝等作用。故腎臟是維持人體生命和正常功能所必需的重要器官。腎臟如何對鈉、鉀、氯進行排泄及調節? 醫生對腎臟病患者的鈉、鉀、氯等電解質特別關注,需經常反復檢查,對其進行監測。這是因為腎臟是鈉、鉀、氯的主要排泄場所。在體液中,鈉離子是細胞外液中最主要的電解質,鉀離子是細胞內液中最主要的電解質。鈉、鉀、氯的排泄直接關系到體內這些離子的相對平衡,對保持正常體液的滲透壓、體液量以及酸堿平衡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尿鈉是通過腎臟的濾過和重吸收作用而后排出體外的。 正常成人,血漿的鈉離子濃度為138~145毫摩爾/升,絕大部分是以氯化鈉的形式存在,其次是碳酸氫鈉等。腎小球濾過率一般為180升/24小時,而每日排出的鈉離子僅3~5克,99% 以上的鈉離子被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其中大部分在近曲小管中重吸收,其余為髓袢升支、遠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鈉的排泄受以下多種因素的影響: 腎小球濾過率與球管平衡。每單位時間從腎小球濾過的鈉離子量,對尿鈉的排出具有重要影響。近端小管重吸收鈉離子的量隨腎小球濾過率的變化而變化。若無球管平衡,當濾過的鈉離子增加1%時,終尿中排出的鈉量會增加兩倍以上。 腎上腺皮質激素有保鈉作用,其中,以醛固酮的作用為最強,醛固酮增多可導致水鈉潴留。 腎動脈壓或腎靜脈壓增加可使鈉的重吸收減少。諸如以上的原因都可以影響鈉的排泄。 正常人血清鉀濃度為3.5~5.5毫摩爾/升,每日從尿排出1.2~3.2克,腎臟保留鉀的能力不如鈉。血清鉀幾乎全部要從腎小球濾過,其中98%左右在近曲小管重吸收,小部分在髓袢吸收。腎臟排泄鉀的因素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 鉀平衡。正常人攝入鉀鹽增加時,尿鉀排出也增加。 腎小管細胞內鉀的濃度。當腎小管細胞內鉀離子濃度增加時,遠曲小管對鉀的重吸收減少,尿鉀的排出增加;反之,則尿鉀排出減少。 遠曲小管和集合管中鈉離子的含量。每當遠曲小管對鈉的重吸收增加時,鉀的分泌量即增加。 醛固酮的影響。當血清鉀離子濃度升高時,可促進腎上腺皮質分泌醛固酮,從而使鉀排泄增加,使鉀離子濃度恢復正常。這對維持正常血鉀濃度具有重要意義。 正常人血漿中氯離子的濃度約為98~108毫摩爾/升,主要存在于細胞外液,細胞內液的氯離子濃度只有1毫摩爾/升,血液中氯幾乎都以氯化鈉的形式存在。每日隨尿濾出的氯量約為5~9 克。腎小球濾過液中的氯離子,99%在腎小管中重吸收入血,其中60%~80%在近曲小管重吸收。由于鈉在近端小管主動重吸收,引起水被動重吸收,使管腔中氯、鉀離子等的濃度升高,通過擴散而被動重吸收。因此,鈉的主動重吸收直接關系著包括氯在內的鉀、鈣等離子的重吸收。凡未被重吸收的氯,主要以氯化鈉形式隨尿排出,小部分以氯化銨由尿排出。尿氯的排泄量,主要受攝入鈉鹽的影響,其次與腎小管液中的酸堿度有關,腎小管泌氫離子增加,遠曲小管重吸收氯離子減少,尿中排氯增加。   綜上所述,腎臟通過鈉、鉀、氯等排泄的調節,保持體內鉀、鈉、氯的正常水平,對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腎臟在酸堿平衡中的作用如何? 人體的體液有一定的酸堿度,這種酸堿平衡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基礎。 人體在正常膳食情況下,體內產生大量的酸性物質和少量的堿性物質。 酸性物質主要有兩大類:碳酸和固定酸。糖、脂類、蛋白質氧化分解產生的硫酸、磷酸、乳酸、丙酮酸等酸性物質,主要由腎臟排出體外,稱為固定酸。固定酸主要由蛋白質生成,體內生成固定酸的數量和食物蛋白質含量成正比。固定酸必須被中和并由腎臟排出,否則,會對機體造成嚴重的危害。正常情況下,代謝產生的酸性物質或堿性物質進入血液不會引起血液pH值的顯著變化,主要是由于體內有一系列的調節機制,即:①體液中的緩沖系統。②呼吸系統。③腎臟。腎臟的調節作用緩慢,但能完整地調節血液pH值。這是腎臟的重要功能之一。機體產生的固定酸,每天約為40~60毫摩爾氫離子,它們可以通過腎小管泌氫作用自尿中排出。近曲小管、遠曲小管、集合管細胞都可以泌氫。腎小管在排出酸性尿時,通過氫離子——鈉離子交換,生成新的碳酸氫根離子,從而使在體液緩沖系統和呼吸系統調節機制中損失的碳酸氫根離子得到補充。同時,血漿氫離子濃度和二氧化碳分壓的升高,均可刺激呼吸中樞,加強呼吸運動,使二氧化碳排出增多,血漿碳酸濃度下降。由于碳酸氫根離子的補充和碳酸的減少,使血漿中碳酸氫根離子與碳酸的比值不因對固定酸的緩沖而發生明顯改變,使血漿pH值保持在正常范圍。這樣,腎臟通過對腎小球濾過的碳酸氫鹽的重吸收和生成新的碳酸氫鹽,從而使細胞外液中的碳酸氫鹽的濃度保持穩定,以維持體液的酸堿平衡。此外腎臟的泌氫離子和碳酸氫根離子重吸收功能受動脈血的二氧化碳分壓、血鉀濃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原發性代謝性酸中毒或堿中毒的形成,主要與呼吸運動和腎臟活動有關,其中腎臟起著更大的作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anhan9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